雖然我家寶寶還在我肚子裡玩耍,但我看到育兒親子相關的文章與資訊都會開始收集起來,我的觀念是:生他、養他、更重要是教育好他!如果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或一己私慾而搞出人命,卻不是要用心培養好孩子的話,與其製造社會問題、禍害人間,那還不如不要生!
據我所知,我家三代都不是非常聽話的孩子,都很有主見、在外表現優異、但內在都曾經壓抑與叛逆,所幸天性良善也出沒甚麼大問題!我相信我避免不了教育寶寶的難題,尤其現代真的是世風日下、人心不古、社會價值觀的扭曲、周遭充斥著各種誘惑,讓心智良善的教育更顯艱難!我想~要教出好孩子,並不是千方百計去改變他甚麼,而是先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改變自己!正所謂的以身做則、言教不如身教!並且要抹去昔日家傳的錯誤教育方式,從我們開始改善、去蕪存菁!但其實也是知易行難的理想境界啦,我已經摩拳擦掌、等待考驗,反正就隨機應變、經一事長一智、兵來將檔、水來土掩、船到橋頭自然直、盡力而為!
以下(資料來源:人類智庫出版集團 ) 《好媽媽勝過好老師》
如何當孩子的好朋友?孩子叛逆怎麼辦?為什麼孩子有這些行為?除了涉獵方法之外,以身作則也很重要喔!一起玩遊戲、騎單車、逛書店,認識孩子、支持孩子,持續互動是減少距離的不二法門;長大仍不忘擁抱,你將是他無話不談的朋友~
生活中確實經常能見到一些真正「不聽話」的孩子。
有一次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,一位媽媽帶來一個七、八歲的小男孩。菜都上來了,大家正準備動筷子,小男孩突然要求媽媽帶他到外面買一個什麼玩具,媽媽說想買也得吃完飯再去吧。孩子不要,要立即走,不停地纏著媽媽,和媽媽鬧起了彆扭,弄得大家都不安寧。這孩子看起來確實是媽媽說的「特別不聽話」,他似乎根本不能理解或體諒任何人。大家用各種辦法勸他等到吃完飯再去買,想逗他高興,希望他吃點飯,他就是一口都不吃,一句勸都不聽。媽媽不再理他,告訴大家也別理他。
後來有位叔叔逗他說要跟他「乾杯」,順手拿過一罐可樂遞給孩子,男孩接過來,看樣子準備妥協了。正當孩子要打開可樂罐時,他媽媽趕快阻攔說別喝可樂,喝杏仁露吧。孩子說他要喝可樂,媽媽一把搶走可樂,遞過來一罐杏仁露說,喝這個好。孩子不要,生氣地說:「你從來都不讓我喝可樂,天天只讓我喝酸奶和杏仁露!」媽媽說:「跟你說過多少次,可樂沒營養,喝那做什麼呢!」
旁邊有人勸媽媽說,今天破例一次,讓孩子喝一次可樂,少喝一點就好。媽媽的表情沒有任何商量餘地,說不能由著小孩的性子來,可樂絕對一口都不能喝。「啪」的一聲,把杏仁露打開,倒一杯放到孩子面前說:「聽話,喝這個!」孩子又氣呼呼地拒絕吃喝。
我心裡感嘆,有這麼「不聽話」的媽媽,有聽話的兒子才怪呢!
家長是孩子第一個且最重要的榜樣。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說服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來做,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,就會讓孩子在無意識間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。幼小的孩子很快學會一套綁架家長的做法,「不聽話」就是他們慣用的技倆,消極但有效。這種事件積累得太多,會形成極端心理,發展為一種「偏執」。教育中許多看似司空見慣的做法,背後其實有很多人們看不到的錯誤。多年來人們習慣於要求孩子「聽話」,這彷彿是為了孩子好,但深入分析,就可看到這是成人與孩子間的不平等。並非父母們不願平等地對待孩子,而是不容易對自己的權威意識產生警覺,不曾意識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權威的角色。
哲學家弗洛姆(註)認為權威主義倫理學所主張的就是:「服從是最大的善,不服從是最大的惡。在權威主義倫理學中,不可寬恕的罪行就是反抗。」
基本可以肯定的是,凡是那些非常自以為是、性格偏執的人,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較長的必須服從於他人意志的生活。個人的意願不斷受到壓抑,這是童年時期給他留下的心理創傷,一生難以完全癒合。很多人把這種偏執施行於自己的後代身上,又在後代身上留下偏執痕跡。
(註)弗洛姆:一九○○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,是著名心理學家、哲學家。他的理論主要強調「性格的形式受社會和文化形態影響」,著有《逃避自由》、《為自己的人》、《健全的社會》等。